2017/03/13

對主動轉向輔助(Steer Assist)的個人看法

主動轉向要整合的東西,各家廠商都不太一樣;基本上就是不同的設計架構,不容易在同一個基準點去比較,目前僅能以個人的經驗、盡量去客觀一點看待它。

純電動車廠商的那一套目前我沒有興趣考慮,主因是它在台灣幾乎無法遠行、能去的地方有限;現階段還是油電混合動力會比較適合。就後續使用成本來說,五年換車族不必考慮高價維修成本;如持有會超過五年,電動車根本就不適合。等它在台灣發展個5~7年,再看看買玩具車的車主們有什麼經驗談吧~

以Volvo和Benz來說,Volvo在這方面比較快一點點市售化,所以主動轉向輔助在這兩車系上,都是很有意思的"工具"。

既然是"工具",很重要的第一個前提是:利其器。
工具就像洋蔥一樣,洋蔥有層次,工具也是有層次的。
輔助轉向並非紙上談兵、如行銷影片所敘述的那麼流利與順暢,目前它有很明確的使用環境限制。舉個例子: 經過菜市場的道路,和高速公路上的路況,就完全不一樣。如果你在台灣一般市區道路上,就使用這種轉向輔助工具,出車禍的機率可能蠻高的?!!
難道CitySafe之類的系統不會預防嗎?
會!
所以行車經驗一定會很痛苦,因為隨時給你來個意料之外的轉向,然後再用力的緊急剎車...。
大概駕駛自己都會暈車想吐~


其次,個人的練習與防禦駕駛觀念的融會,也是駕馭這項工具的必要條件之一。
依個人經驗,市區不是不能使用這類功能,但要詳加閱讀使用說明、了解它的限制,實際上在河濱或空地練習、熟悉它。這樣才不會冒險和"未知的"系統反應賭運氣~

所謂"未知的"意思,就是使用者沒有了解它、整合練習它,遇到狀況就容易產生危險操作。

比較淺近的比喻,是大家逐漸熟悉的路邊[自動停車]功能,不熟習自動停車功能的人,可能在路邊光是要找到適合系統辨識的位置、又要避免後方車輛、機踏車,甚至...行人亂入,停個車都會製造一堆意外狀況。

自動轉向輔助其實很好用,尤其在超過2小時不中斷的高速公路車程上,難免注意力不集中、恍神等。但它遇到大雨、雷電,霧等自然天氣的干擾,以及其他意外事件(譬如前方車禍發生時),它的反應必然與[自動跟車]等系統連動,此時會考驗駕駛的經驗與當下的反應。

簡言之,我個人認為這類輔助系統的使用,確實是需要車主自己多了解與實習;最好...有課程可以上、簡單訓練也可以啦~。不過目前除了高價跑車類的有做教育訓練,現在都丟給汽車銷售員去做口頭說明,實際上路就看車主自己的造化。反正車主K到了,保養廠就有得賺,不必為難自己去作難賺的教育訓練費用。後面要看車廠競爭與車主安全意識是否發展到這個層面,買車就有簡易教育訓練課程。
不過無論如何,車子的輔助系統,一定要熟習它,而非僅是購車時看規格而已!

2017/02/15

Lexus RX200T & RX450H 試駕

農曆年前那天下午沒事、經過時順道看看,結果就試駕了這兩台車,紀錄一下,免得以後印象模糊了。

主、被動安全:
200T就陽春車,我沒有太多期待;但450H卻也沒有做到滿,要選配、才能達到類似Volvo的安全配備。嗯,我知道雙B也是這樣玩...但,這牌子到底是主打什麼?

動力:
RX200T雖然是渦輪增壓,但加速感相對他廠算是"溫和"許多,以售價2倍於Forester來說,動力絕對不是它的強項。RX450H加速有感,但也不是熱血型的感受,只是剛好我一前、一後試駕,所以感受到它比較有勁。

但就排氣量與後續維修來看,200T的優勢是稅金與過得去的市區加速感,450H卻是跳了幾級的稅金、加上還可以的加速感,說真的,不是我的菜,同價位買台雙門跑車比較有趣。

動力重要嗎?對,很重要。不論安全、駕車習慣,都會受它影響。

制動性:
兩台都很倆光,車子要能開、就要能停得下來;兩台應該都要改善剎車皮,不必改到什麼卡鉗之類的,但要安全些的話,新車應該磨個一萬公里、就換好些的剎車皮。

車格
這就是它最糟糕的地方...,對200T來說,車殼太大;對450H來說卻太小;350剛剛好,但C/P值太糟糕了。簡單說,就是一個車殼通吃中、高兩級市場。

這對我來說,不是個好選擇,我要高底盤車的主要目的,是應付台灣的爛路品質,並不是要跋山涉水;事實上我也罕至深山、沙灘。加高一點的旅行車其實比較符合我的需求,但旅行車選擇有限,不得以都是選擇所謂的休旅車...。

至於高底盤車的風險問題,是比同級的轎車高些;所以就更需要車廠的主動安全防護做得更好,才能平衡一點。

車室感受
新車味道都不好,Lexus的味道也有一些,沒那麼刺鼻;但也不差。
溫度調整迅速,這點是日本車的強項,歐洲車普遍都吃虧;我怕熱。但歐洲車的皮椅材質如果選得好,其實冷卻效果與舒適度會比450H好。
座椅舒適度上,對200T的買家可能會覺得不錯(大部分是國產轉進口車、或低價車轉中價車、或年輕人...),對450H的買家就覺得陽春了許多(多100萬的代價,給我這種材質?!!)
寧靜度明顯有差別,這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,因為兩台車外觀差不多啊!可能引擎有很大的差異吧?450H過彎的聲音比200T安靜許多。

上路反應
車身算大,所以上路時、對摩托車騎士的威脅感較高;加速音量不暴力,所以對其他車種的侵略性較低(容易被誤判),上路要多花心思在防衛駕駛的處理。這點很重要!
因為主動安全配備如果夠多,車身四周動態可以輕鬆掌握,比較能預期其他駕駛人的反應;這樣開車就會愜意許多,不必緊張兮兮的。簡單說就是:想要開得輕鬆,選配下來買雙B即可,或直接看看被詬病為缺乏靈魂的Macan。

我知道保時捷的油耗不好看,但...實際去試開看看,還蠻從心所欲的。
說起來,只要上陽明山之類的,愛快羅密歐的Giulietta非常有駕駛樂趣 ,但那是另一個世界了。

結論
我不會買Lexus的車,反正它的料件也不外放,大家都沒有什麼便宜;維修相較歐系豪華車廠便宜些,但安全選項相對要花更多費用。這個世界在某些方面是公平的,就看個人價值觀與選擇~


2016/07/28

又去看車了:帶新手選車(Tucson / CX-5 / XT / RAV4)

帶新手選車(update:2016-0816):

韓國現代
韓國車已經拚過台灣車了,這是給我的第一印象,實際看它的Santa Fe 與Tucson,也有類似印證。但因為引擎室過度包裝:許多地方都用塑膠包裹、遮蔽住,無法裸視、觸摸去判斷它的材質與固定牢靠程度,所以我對它的引擎有所保留。
update:再次去看展間實車,這次有仔細看它的塑膠與金屬結合處,趴到車底看它的底盤架構,心得就是國產車的焊接手法。板金本身是很薄,膠料摸與看起來也很廉價,但底盤與前後保桿倒真的有做好。

實際在路上看它舊款的引擎運作聲音,柴油車聽起來就是貨車聲,很難和休旅車聯想在一起。汽油款就不划算了,它的油耗向來不是重點。
update:實際試駕 ix35 2WD與 Tucson 4WD,前者的懸吊真的比不上後者,但Tucson的懸吊實際上就是有一些歐洲車的硬朗調,質感卻明顯不及...,Subaru Forester 的回饋確實比較好。轉向不是很精準,方向盤輕手了點,高速120左右,就不太有信心了~

車室內裝材質其實不好,只是顏色和視覺設計有用心,整車內裝的"新車味",真的和其他廠牌差不多,個人聞久了挺不舒服的(其他車廠的也差不多)。我個人認為材質就是無解的問題,車廠在設計車子的價格定位時,就已經設定使用哪種等級的材料,不必想太多。所以車室空間、角度的設計用心,就是選車的依據之一。從最後排椅座的傾倒與平整化來看,現代的這兩款車子算是不錯的了。
update:它的後座角度,這次有認真試坐、觀察,看起來真的很奇怪,後座乘客170以上的話,又易於碰撞到那根客貨車的橫桿;就安全性來說,實際碰撞之餘、後座乘客即使有車側氣簾保護,我個人還蠻擔心後腦袋撞擊到橫桿的傷勢會有多嚴重...。

這種客貨車牌的"休旅車",還是不要碰比較好!

update:動力部分,Tucson 4WD 頂柴的加速性,其實還好而已。我自己認為那個40kgm以上的扭力數值,應該只是帳面上好看的?!!
因為相較於一般 2.0 turbo 35kgm左右的SUV,Tucson的加速性帶有柴油低轉速的高扭力反應,但再加速就略緩慢: 就是那種有在踩油門、卻沒有線性加速的感受。

隔音部分比ix35改善許多,但不管我在車內或車外,我依然知道這是一部柴油車...無解。
撇開汽柴油的運作差異性,這種機械結構差異導致的運作聲音是無解的;單就車內隔音來說,因為Tucson在重點部位都有加隔音棉,車門也有加強隔音,所以"效果"還不錯。
至於內裝音響部分,我個人木耳,不太喜歡它那過度渲染的音色。

馬自達

update:之前試過CX5柴油,這次試它的汽油款,動力就是"溫和"如Toyota,但沒有RAV4 2.0來得誇張;RAV4 2.0只聞引擎聲、不見速度明顯變化,根本就是搭電梯上樓的感覺。所以這款CX-5汽油,大概只能慢慢開、靠卡位技巧來達到超車目的。不過4.5米車身左右的SUV,確實都需要2.0 渦輪,或者3.0NA以上的扭力,才不會變成路上的烏龜。只是在環保與省油要求下,渦輪車可能是比較好的選擇;但價位與保養有點辛苦。

安全性大家看來都差不多,實際上盲點偵測都要頂級才有;外場加裝的就算了~
問題是百萬等級的盲點偵測都是半套的,ACC也半套...,擺明了是淺嚐即止的概念。

本田汽車

最近本田鏽很熱門,實際上折扣有增加,但因為CR-V/City的引擎蓋打開看完,就放棄了~
Fit真的是玩具車,不要買。那個後座居然可以前倒後掀,方便歸方便;一整個坐後座毫無安全可言。

SUBARU汽車

最近有穩扎穩打在市場上成長,維修就依然拖泥帶水、沒什麼實際長進。買它的人,就是看上妥善率;其他的不要想太多。車子本身不錯,和法國標緻汽車類似,在性能與操控之間有不錯的平衡性。空間就subaru設計不錯,尤其駕駛座的視野良好,其他同級車都比不上;不過它的確是開車的人很爽,搭乘者未必舒服。要舒服的話,其他車廠會比較適合。
update: XT的路況反應不錯,AWD與動力輸出對得起它的車價;但維修問題就可以讓人放棄了,沒有一台車不需要維修保養的。

 液晶螢幕太多、自動亮度控制不好,眼花撩亂,開車容易分心,這一定要扣分。

update:
Toyota RAV4 2.0
忘了這車吧!
如果純要較大空間、較高的離地高度,可以考慮這台。不需要離地高度,選camry即可,altis直接出局。
Toyota RAV4 2.4
我認真了,還測試這台...
十幾年前對於車子,在有任何方面想要多一點點特性需求的,都不會考慮Toyota;在目前,只想要保住基本四平八穩特性的,至少要買到它的中級款式,才能完夢。結論就是:變相漲價?!!當你把想要的配備加上去,就和其他車廠價位一樣;但即使你把它加滿了各項配備,它還是一部Toyota!

update:
Nissan X-Trail
去車廠展示中心,基本上還是不要穿拖鞋式的鞋子啦~,即使是藍白拖N倍的涼鞋,業務不一定認識它,也不需要認識它。
這是維持彼此基本禮儀的自我要求!
至於做到像 Lexus那樣不以貌取人的"熱忱",我個人認為那是"矯情"的客服訓練後果;反而讓俗氣台灣佬覺得虛假。

我們主角這次穿這種涼鞋出場...,我看了都Orz~
反正Nissan本來就是等著被嚴凱子玩掛,定價過高,為了襯托歪L牌子。
草草看完就走人,服務倆光的業務,很難讓人對維修有什麼聯想;就像穿藍白拖會被人嫌俗氣類似...都是以貌取人、彼此都不給對方機會。


後面有空繼續... Lexus/三菱/Suzuki

2016/07/18

磁碟檢測的重要性

對於任意機台,磁碟的檢測都是必要的維修過程。

W10檢查磁碟的方式和之前差不多,就是以系統管理員模式執行cmd,然後查詢相關參數(有新增喔),如下:

CHKDSK [volume[[path]filename]]] [/F] [/V] [/R] [/X] [/I] [/C] [/L[:size]] [/B] [/scan] [/spotfix]


  volume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指定磁碟機代號 (後接冒號)、掛接點或磁碟區名稱。
  filename            只能用在 FAT/FAT32: 指定要進行分散程度檢查的檔案。
  /F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修正磁碟上的錯誤。
  /V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FAT/FAT32: 顯示磁碟上每個檔案的完整路徑與名稱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NTFS: 顯示清除訊息 (如果有的話)。
  /R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找出損壞的磁區並復原可讀取的資訊 (意指未指定 /scan 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使用 /F)。
  /L:size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僅限 NTFS: 將記錄檔大小變更為指定的 KB 值。如果沒有指定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大小,會顯示目前的大小。
  /X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如果有需要的話,先強制卸載磁碟區。在該磁碟區上開啟的所有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控制代碼都會失效 (意指使用 /F)。
  /I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僅限 NTFS: 對索引項目執行強度較小的檢查。
  /C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僅限 NTFS: 跳過資料夾結構的循環檢查。
  /B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僅限 NTFS: 重新評估磁碟區上的錯誤叢集 (意指使用 /R)。



 以下是新增的參數
 
  /scan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僅限 NTFS: 在磁碟區上執行線上掃描
  /forceofflinefix    僅限 NTFS: (必須搭配 "/scan" 使用)略過所有線上修復; 找到的所有瑕疵會排入離線修復的佇列 (例如,"chkdsk /spotfix")。
  /perf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僅限 NTFS: (必須搭配 "/scan" 使用)使用較多的系統資源,以儘可能用最快的速度完成掃描。這可能對系統上執行的其他工作有負面的效能影響。
  /spotfix            僅限 NTFS: 在磁碟區上執行問題點修正
  /sdcleanup          僅限 NTFS: 回收不需要的安全性描述元資料 (意指使用 /F)。
  /offlinescanandfix  對磁碟區執行離線掃描並進行修正。
  /freeorphanedchains 僅限 FAT/FAT32/exFAT: 釋放所有孤立的叢集鏈結,而非復原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其內容。
  /markclean          僅限 FAT/FAT32/exFAT: 若未偵測到損毀,將磁碟區標示為沒有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錯誤 (即使未指定 /F)。

使用 /I 或 /C 切換參數可跳過某些磁碟區檢查,以便在執行 Chkdsk 時縮短檢查時間。
 

個人建議:
需要檢測時,不要偷懶貪快、跳過什麼東西,直接給它 /x /f 就對了。只是這會有"一些"風險,通常系統開機區與個人資料儲存放在同一個分割區的,就是那種把一堆東西放在"桌面"上的,我會先勤勞點,把它透過資料夾指定轉移方式,轉到其他分割區上。不然一修理磁區下去,有的機台一修就掛掉;連資料都找不到就會被K。
make it short: 備份是王道。

廉價家用型NAS的陷阱

這篇雜記檢說明一個困難之處: 我們一般很難預估設備的負載能力vs使用量之間的效能,是否可以滿足使用者的設備回應感受。這裡面有幾個層次的數據是需要拆開來分析(如果你在一個資訊相關產業,就會需要認真掰一點數據的解,刷一下你的專業存在感),但簡單說來: 依據廠商的規格適用對象,打個六折就差不多(所以看規格書要仔細,不要打馬虎眼)。因為打五折,會支出的預算通常較多、不容易過關。

其次,NAS的功能簡單化即可,不要什麼服務都開啟,至於防禦部分,DDOS等有開啟即可;防毒就算了,讓各端點自己防禦即可。

效能觀察重點:
這些NAS都一樣,CPU使用率維持在50~60,那就是你的服務、外掛太多了。只要使用者稍微做點什麼事,CPU就會飆到近百分百,那你就該調整設置,千萬不要硬撐。

記憶體用量還好,有問題幾乎都是韌體寫得不好...,請原廠Telnet連線檢測、可以幫你釐清問題,不用瞎抓。

WinPrivacy Windows10 隱私設定、刪除、自訂系統更新項目

簡單的說明:
http://www.winprivacy.de/english-home/
 Privacy、Telemetry、Search、Network、Explorer、Services、Edge、OneDrive、Task、Tweaks、Firewall、Background-Apps、User-Apps 與 System-Apps

要控制windows update項目,必須先下載微軟的[Windows Update PowerShell Module]
 這個模組可以讓你控制更新項目,安裝或移除系統的更新
https://gallery.technet.microsoft.com/scriptcenter/2d191bcd-3308-4edd-9de2-88dff796b0bc/view/&usg=ALkJrhhqNRMZnzZ2-6rU08QWKTnOlg4-jg

Win7 / Win10 消失的中文輸入法

Win7

直接執行 C:\Windows\System32\ctfmon.exe 即可。

W10
電腦管理->工作排程
\Microsoft\Windows\TextServicesFramework 

在該排程工作上按右鍵->執行即可。


原因分析:
多半是中木馬、被修改預設路徑所致,如果查不出木馬、也許是ccleaner之類的軟體清潔過誤刪。基本上出現這種問題時,我都會把該設備仔細檢查一遍,或者標註一下,這樣下次就直接備份資料、重裝比較快。

2016/06/14

在 Windows10 登入畫面,顯示上一個登入者資料

這個功能對於大部分辦公室電腦應該都會需要...,可惜微軟只急著強迫大家升級、卻忘了做好善後工作。

原理很簡單,很久以前就有這招,操作:
1.執行regedit
2.在HKEY_LOCAL_MACHINE\SOFTWARE\Microsoft\Windows\CurrentVersion\Policies\System,新增 DisplayLastLogonInfo (DWORD-32bit),value=1
3.儲存後,登出系統、再次登入即可。

TeamViewer 的 Trusted Devices,以及"活動偵測"導致無法登入

TeamViewer 借"強化用戶帳號安全"的官方說法,新增了兩項安全功能。

其一為"Trusted Devices",只要有任何陌生的裝置想登入使用者的TeamViewer(以下簡稱TV)帳戶,系統就會先寄信到使用者的信箱以取得使用者的允許。
 
其二是偵測使用者帳戶的活動,只要發現不尋常的事件,例如從陌生的地點登入,系統就會要求用戶重設密碼。

第一項方法的流程是:
1.陌生設備要求登入帳戶
2.->系統寄認證信到原始e-mail
3.->透過e-mail的認證超連結、開啟瀏覽器進行加入設備
4.->可在新設備上登入

問題在於:
如果你在這些安全認證實施前,都是透過官網TV程式、直接登入帳戶的使用者,那麼,在上述第三個步驟,就會掉進無限迴圈...;不管哪個瀏覽器、都會被認定是陌生設備~.~

解決方法:
1.在你慣用的主控電腦 TV 哩,直接透過"夥伴ID"連線新設備。
2.在新設備TV哩,把安全性[個人密碼]設定好。這樣你在主控TV裡起碼就可以找到該設備了。
3.回到1.的主控電腦TV,在該設備右方(下拉三角形),選取[指派]帳戶,輸入2.設定的[個人密碼],即可完成新設備的添加。

2016/05/31

Mac / OS X 修改"預設應用程式" 的工具

大部分人都會用類官方說明的方法去修改 OS X 對於檔案的預設應用程式,問題是它一次只能改一個類型;會想到要改預設應用程式的人,其實會需要改很多個檔案類型,所以原生方法就不太好用~

還好很久以前就有人解決了這個困擾,大概是在老賈開始與Intel合作生產新一代Mac & OS X後,作者就開發出來了,請參考該工具的網站

簡單的說: 它是一個『系統偏好』控制台,下載後、直接點兩下安裝到系統偏好裡,如下:

然後就可以快樂的修改[預設應用程式],看它張圖片就知道:


2016/05/27

軌跡球 Trackman & M570/ Kensington Orbit / Elecom ex-g

一般滑鼠用久了,手背肌腱多半會痠痛;是時候該休息了?!! 工作擺一旁去吧~
可惜這只是幻想,痠痛要想辦法解決。

滑鼠用了快三十年,從OS/2(Win3.0)之前開始...,當年 windows 1&2 根本沒有流行過,會用滑鼠的環境,大多是打電玩、操作DOS Shell、 Lotus 這類軟體,是用前還要和記憶體配置奮戰一下,避免滑鼠驅動程式太肥。

後來因為工作關係,隨著各行各業開始流行使用滑鼠,經歷過的滑鼠種類族繁不及備載。
現用的,通通都是拇指軌跡球: Trackman & EX-G,有線、無線各兩隻。

一般滑鼠的問題是手軸無法大概擺在固定位置,要跟著動來動去,難免會姿勢不良。
中指式軌跡球難操作,要動兩根以上的手指、或者用手掌,麻煩的很。
至於小球化的拇指軌跡球,大多用來兼做搖控簡報用途,實際上也很難操作。
而當年號稱中原一點紅的 IBM trackpoint,根本就是給宅科們虐心用的。

所以個人經驗偏好是大球化的拇指式軌跡球,一般長時間作業,幾乎沒有傷害性;剩下的就是久坐不運動的後果...。

軌跡球大多很耐用,不過有線的線頭拉扯是免不了的損耗;維修也很簡單,拆開剪去斷線部分、簡單焊一下,組裝好就可以繼續用個很多年。譬如這隻,就修過兩次線頭,照樣活得很好~
 而EX-G的使用情況,比較有意思的是我常摔它 ;因為大多在沙發上使用...,睡著了就滾落、嚇到自己。摔了很多次,但連裂痕都沒有,也是頭好壯壯一族。它的球體和羅技的通用,不過它的小一點點,拿羅技的塞進去會比較剛好。

按鍵設計我沒有太多實用上的意見,因為很少用其他按鍵、它的設計也不順手;純粹就是有別於羅技的另一種選擇而已。所以,說到無限軌跡球的結論是: M570才是王道啊! 它也一樣耐摔、精準度也夠。

與EX-G共通的缺點,當然就是那個無線遙控接收器。改用藍芽不好嗎?
遙望蘋果的藍牙滑鼠...

蘋果如果肯做這類藍芽的拇指軌跡球,我們這種少數民族,就會是忠實的粉粉。
可惜,蘋果硬要做觸控式滑鼠,那乾脆用觸控板就好啦! 根本就沒搞清楚滑鼠與觸控板之間的特性差異 。

但,不要買 Orbit這類掌控式的軌跡球,難用啊~

對主動轉向輔助(Steer Assist)的個人看法

主動轉向要整合的東西,各家廠商都不太一樣;基本上就是不同的設計架構,不容易在同一個基準點去比較,目前僅能以個人的經驗、盡量去客觀一點看待它。 純電動車廠商的那一套目前我沒有興趣考慮,主因是它在台灣幾乎無法遠行、能去的地方有限;現階段還是油電混合動力會比較適合。就後續使用成本來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