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/05/31

Mac / OS X 修改"預設應用程式" 的工具

大部分人都會用類官方說明的方法去修改 OS X 對於檔案的預設應用程式,問題是它一次只能改一個類型;會想到要改預設應用程式的人,其實會需要改很多個檔案類型,所以原生方法就不太好用~

還好很久以前就有人解決了這個困擾,大概是在老賈開始與Intel合作生產新一代Mac & OS X後,作者就開發出來了,請參考該工具的網站

簡單的說: 它是一個『系統偏好』控制台,下載後、直接點兩下安裝到系統偏好裡,如下:

然後就可以快樂的修改[預設應用程式],看它張圖片就知道:


2016/05/27

軌跡球 Trackman & M570/ Kensington Orbit / Elecom ex-g

一般滑鼠用久了,手背肌腱多半會痠痛;是時候該休息了?!! 工作擺一旁去吧~
可惜這只是幻想,痠痛要想辦法解決。

滑鼠用了快三十年,從OS/2(Win3.0)之前開始...,當年 windows 1&2 根本沒有流行過,會用滑鼠的環境,大多是打電玩、操作DOS Shell、 Lotus 這類軟體,是用前還要和記憶體配置奮戰一下,避免滑鼠驅動程式太肥。

後來因為工作關係,隨著各行各業開始流行使用滑鼠,經歷過的滑鼠種類族繁不及備載。
現用的,通通都是拇指軌跡球: Trackman & EX-G,有線、無線各兩隻。

一般滑鼠的問題是手軸無法大概擺在固定位置,要跟著動來動去,難免會姿勢不良。
中指式軌跡球難操作,要動兩根以上的手指、或者用手掌,麻煩的很。
至於小球化的拇指軌跡球,大多用來兼做搖控簡報用途,實際上也很難操作。
而當年號稱中原一點紅的 IBM trackpoint,根本就是給宅科們虐心用的。

所以個人經驗偏好是大球化的拇指式軌跡球,一般長時間作業,幾乎沒有傷害性;剩下的就是久坐不運動的後果...。

軌跡球大多很耐用,不過有線的線頭拉扯是免不了的損耗;維修也很簡單,拆開剪去斷線部分、簡單焊一下,組裝好就可以繼續用個很多年。譬如這隻,就修過兩次線頭,照樣活得很好~
 而EX-G的使用情況,比較有意思的是我常摔它 ;因為大多在沙發上使用...,睡著了就滾落、嚇到自己。摔了很多次,但連裂痕都沒有,也是頭好壯壯一族。它的球體和羅技的通用,不過它的小一點點,拿羅技的塞進去會比較剛好。

按鍵設計我沒有太多實用上的意見,因為很少用其他按鍵、它的設計也不順手;純粹就是有別於羅技的另一種選擇而已。所以,說到無限軌跡球的結論是: M570才是王道啊! 它也一樣耐摔、精準度也夠。

與EX-G共通的缺點,當然就是那個無線遙控接收器。改用藍芽不好嗎?
遙望蘋果的藍牙滑鼠...

蘋果如果肯做這類藍芽的拇指軌跡球,我們這種少數民族,就會是忠實的粉粉。
可惜,蘋果硬要做觸控式滑鼠,那乾脆用觸控板就好啦! 根本就沒搞清楚滑鼠與觸控板之間的特性差異 。

但,不要買 Orbit這類掌控式的軌跡球,難用啊~

2016/05/26

Win7 禁止升級 Win10 (GWX Control Panel使用的疑慮)

微軟的免費升級方案(Win7->Win10)到2016/07/29截止(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wVo9Vdpk23g)。

聽起來很誘人?
結果它做了什麼?

Win7 Home版,直接被幹掉、強迫升級,當下只要失手重開機、就沒有回頭路。
不要說一個月內可以回復Win7這種官方宣傳...,真的有幾個人有耐心復原過?
況且,根本就無法百分百復原!

有的人會問:免費的,為什麼不升級到Win10?
其實就是有些應用軟體,它原本在Win7環境開發的,開發商還沒有升級到Win10開發環境;而使用端要取得新版升級的費用,實際上也沒有增加效益時,誰要升級啊?純粹是幫微軟作業績而已~

這兩個月處理百來部電腦的經驗,有的適合升級,有的不適合。反正實際使用者的需求才是最重要的,微軟就不要撈過界、強迫推送吧!

要關掉Win10的意外升級,請服用 GWX Control Panel。



有的。

1.不要把所有的升級項目都關掉,只要關掉Win10相關的即可。系統漏洞是永遠修補不完的,所以微軟的自動更新還是要讓它持續運行。

2.Monitor mode不必開啟,後續W假使in10透過其他可能性出現更新提示(微軟根本就是透過自創的後門啊...),再來處理吧!

要不要升級,還是使用者意願為主;不要強迫中獎啊~
尤其那該死的方塊磚操作介面...,根本沒有人用微軟的手機,它還在夢想"收復失土";除了染指觸控螢幕之外,微軟根本搞不清楚可攜行動設備、筆電、桌機的操作介面,差異性何在。

對主動轉向輔助(Steer Assist)的個人看法

主動轉向要整合的東西,各家廠商都不太一樣;基本上就是不同的設計架構,不容易在同一個基準點去比較,目前僅能以個人的經驗、盡量去客觀一點看待它。 純電動車廠商的那一套目前我沒有興趣考慮,主因是它在台灣幾乎無法遠行、能去的地方有限;現階段還是油電混合動力會比較適合。就後續使用成本來...